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

雲門2 之 5 PART舞

今天看了雲門舞集2第一次來港作商業公演的<5PART>,在記憶褪色前,容我記下一點點感想。

<5 PART>顧名思義,由4<舞門2>編舞家所編的5隻舞蹈作品串連而成,分別是<TANTALUS><TA-TA FOR NOW><出遊><流魚><>,幾個作品獨立成篇,互不從屬,異於我們常看的長篇舞作,這5隻舞節奏緊湊、高潮迭起。整個表演期間,我最強烈的感覺是那擋不住的力量。

1999年創立的雲門2是雲門舞集的新力軍,今天親眼看到,才明白他們年輕到什麼地步。編舞的是年輕人,其中編<TA-TA FOR NOW><流魚>的黃翊,今年才27歲,編第一隻舞時只有24歲。 文化中心劇場不大,射燈照亮了台上13個舞者的臉,看起來都是不過30的年紀,他們全身煥發出一種不可束縛的力量。

黑漆漆的舞台,沒有半點佈景。他們就在燈光和音樂的襯托下起舞。比起雲門常見的題材(中國文化、傳統、自然等),今次看到的5隻舞作在概念上都很抽象,只能隱隱意會到編舞者和舞者想傳達各種在現代社會中的不安、疏離、迷失等感覺。對,只有感覺,大抵舞者們也仍在揣摩舞蹈以及人生的意義。是以<5PART>給我的印象是很實驗性的、很獨創性的,每隻舞都強烈表現了編舞者獨一的世界觀和藝術表現手法,內容也很貼近後現代社會的不安和衝突,不同於雲門常見的那種復歸自然觀、傳統文化和沉著的氣度。

自己最喜歡的是布拉瑞揚編的<出遊>。這個台灣原住民(排灣族)的編舞者,在開始前如此介紹說:「不用硬是去用力明白這只舞說什麼。我編的時候仍不清楚我要說什麼。到今天我仍一起坐在觀眾席,想想我要表達什麼。看不明閉上眼養神也沒關係,因為音樂很好聽噢!」,仍是雲門眾人那一貫謙遜的態度。

場刊則這樣介紹<出遊>: 「在這齣超現實舞作中,舞者穿衣、脫衣,徘徊在陰陽臨界點,神秘、懾人

整隻舞由始至終充滿張力,沒有喘息空間,一女孩被一群人追蹤著,把衣服強穿在她身上,又大力拉扯,不斷穿和脫。而一個撐傘的白色在附近徘徊,不知是人是鬼,抑或是地獄的使者。不久,女孩似乎已捲入地獄,無力再掙扎,失去了氣息,被白布蓋起。而原本追逐少女的四人,開始被不明力量拉扯,也開始脫衣、糾纏、掙扎,四周煙霧升起,白布飛揚。最後所有人不知魂歸何處,只剩下白衣的使者為所有人送行。

當然,以上只是我的解讀。每個觀眾肯定讀到不同的東西。 相同的是,我們都感受到那強烈到令人窒息的張力。 5隻舞、12個舞者,他們年輕、躍動不安、熱血沸騰,他們在台上的肢體語言、表情、聲音,無不傳遞著大量的情感,想觀眾領略、接收。 說真的,每支舞都節奏緊湊、高潮迭起,其實很累人。用我們平日的話,就是「很CHUR」。氣氛上,張力一直維持在高點,像一直掐著你的心房;動作上,舞者活力充沛,穿梭在舞台所有空間,觀眾眼球有時追不及那些身影。老實說,我到最後一支舞都忍不住打瞌睡了,眼睛太累,也有點消化不了訊息。

不過,總括而言,我還是很珍惜這群年輕舞者和編舞者的用心演出。這個表演對我而言是次很新奇的體驗。無論在肢體語言上,還是他們都表現手法上,都令人耳目一新。不禁想:!原來舞可以這樣跳的!

表演之餘,編舞者更走出台前,細說一支舞背後的故事,讓人看到舞蹈背後的人在想什麼。舞者和觀眾的關係一下子拉近了很多。此舉看得出他們的真摰,他們都是熱愛舞蹈,熱心分享的一群。藝術最貴在真,很多職業舞團,都慢慢失卻了這種真誠和熱血。他們固然仍有很大進步空間,但他們的重要性卻不容抹殺。這些實驗性強、敢於創新的舞者,對舞蹈藝術的發展極為重要,特別是確保表演的多元性。他們亦將是未來舞蹈界的棟樑,真誠祝福他們繼續發熱發亮。

2011年10月4日 星期二

在水泥地上種花-----記林懷民中大演講


林懷民,1947年出年於台灣嘉義望族。1973年創辦台灣以至整個華人社會的首個當代舞蹈團---雲門舞集。
從前認識雲門舞集,最喜歡的是它的名字。「雲門」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蹈,相傳存在於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,但舞容舞步均已失傳,留下這令人浮想聯翩的名字。

那個髮白的栽花人

38年來,林懷民為舞蹈藝術、為用舞蹈貢獻社會赴湯蹈火,就如今天的講題所言,是「在水泥地上種花」。栽種38年,不知不覺竟花開遍地。雲門獻演了160多齣舞作,近年的作品如「行草三步曲」、流浪者之歌等,均有到香港公演,他又到了紐約、倫敦等地巡演。2008年,他獲選為<時代>雜誌的「亞洲英雄人物」。不過,林懷民心繫的,仍舊是台灣以及華人社會的普羅大眾。講座中有觀眾問到,為何要接海外的演出,不就把雲門商業化了嗎? 林懷民道,那些海外公演可謂是行政工作,目的是建立舞團的地位。他要服務的主要對象,仍是本土群眾。

他說很多小市民平日不接觸藝術,聽到你在國際上享負盛名,才會有信心,摸索著來看,藝術就這樣開始滲入他們的生活。事實上,雲門及訓練年輕編舞家的雲門2經常在台灣各省市巡迴戶外演出,動輒數千人至過萬人。雲門2肩負更多走入社區的工作,上山下鄉,到學校教學、到鄉鎮駐守。

林老師常掛在口邊的一個理想,是達到精神上的均富。驟聽起來,又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烏托邦,一個美好的口號。但林老師卻實實在在為此用生命努力著。怎麼做呢? 最基本的是,他在外國演哪齣舞,在華人城市、在鄉村就演哪齣。沒有妥協或折衷的餘地。人們看了不喜歡是另一回事,但林老師覺得要讓他們有機會選擇。

憑著這個信念,他選擇了用人生的青春年華去建立和領導雲門舞集。中途有財政和各種困難,甚至暫停過。但始終,腦海裡那些笑臉和老百姓的鼓勵,又推動林老師努力走下去。

「頭髮這樣白掉是很開心的。」年過半百的林老師,雲淡風清的一句話,深深觸動了我。我在他身上看到唐人杜甫那種「願得廣廈千萬間 盡庇天下寒士皆歡顏」的人文關懷。我一個人有瓦遮頭並非最重要,反而期望天下人皆可安穏生活,個人少少苦楚又何足為道呢? 而林老師期望民眾享受到的,不只是物質上的安穏,還有心靈的依靠。

有些人找到人生最大的目標,而每天夙夜匪懈地為此奮鬥著。我可肯定地告訴你,這些人會發光的。我平日見得不多,可一見總認得出來。

那個發光的年青人
常言道,人如其文,此話同樣適用在舞蹈上。雲門的作品,總是以傳統文化為根基,再結合現代精神,又滲著對社會和文化的深切思考和關懷。再進一步,是「聽其言、觀其行」,去摸清一個人的真性情。和林老師結緣是去年欣賞雲門舞集在香港演出的<花語>,自此傾心。今次終於可以一窺舞蹈作品背後的靈魂。

印象最深的是林懷民講述「行草三步曲」(行草、行草貳、狂草)的創作靈感和過程。未看過其表演,實在頗難想像,書法怎樣舞出來呢?

林老師看世界的方式很特別。他不只觀察事物的模樣,還可以看到事物的氣度、軌跡,他可以看到「感覺」。

他指著王羲之、懷素、張旭等的筆跡,說:「書法是一次運氣的過程」、「是呼吸的練習」。他說著字型的演變,讚嘆著文化變遷的奇妙。「一看到字在變化,我就開心得不得了!」是以,舞者在行草三部曲中的形體動作,那些躍動、舒展,一時舞若靈蛇,一時動若狂人,想表達的都非什麼訊息,而是一種對書法的感覺。

而林懷民說起這些的時候,人會發光。他會忘形地手舞足蹈,語氣都輕快起來,興奮得像個孩子,要把世間上最好玩的東西和你分享。感覺是,台下坐滿了莘莘學子,但台上的他比誰都要年青。他說書法吸引他,因其「氣韻生動」。我私下認為,這四字亦是他的最佳寫照。

今天過後,雲門於我不再只是美麗的名字和曼妙的舞步,而是它盛載的那些美麗的靈魂。



後記: 近日工作纏身,只能速記今天所聽所聞,和未能一見林老師的朋友分享一下。喜知不少人會為林懷民/雲門舞集2本周末在港的演出撰文,其中中大新傳的<大學線>會有林懷民的專訪,亦有朋友會向字花投稿。想必中大方面亦會剪輯精彩內容,值得一看。 


後記2: 還有個小插曲,話說講座完結後巧遇一台灣來的博士生。她竟然跟我說:「非常感謝你們今天來聽林懷民講話」,又說林懷民在台灣的確是個傳奇。我問是因為他作開荒牛,用藝術推動社會發展嗎?她指,要明白林老師的傳奇,不只因為開荒,而是那年代(70’s)當舞者不只不流行,更被視為「卑賤」,因予人不務正業的印象。林懷民有如此遠見和堅持,才是傳奇的精神所在。

2011年10月1日 星期六

看不見的西九規劃

這兩天去了西九的記者會和公眾展覽,看最新出爐的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「最後」方案。「最後」要打括號,因為未來一個月會是第三階段的公眾參與活動,市民可以就新規劃提出意見。但實情是擬議發展圖則已經完備,無論如何都會在年底交到城規會審議,期望2013/14年可以動工。

那市民可以參與什麼呢? 這一個月內,你大可到九龍公園文物探知館蹓躂蹓躂,近距離看看這個1:250 立體的規劃模型,還有各項場館設施的用途介紹和興建時間表等。



昨天,我看著看著,忽爾發現這個看似完備的公眾展覽遺漏了些什麼。模型和大圖則上,都重點把藝術文化場館和三個廣場用粗紅線圈起,重點介紹。此外,交通配套和綠化都著墨不少。君不見模型和地圖上,有一大堆白色的方正的建築物,完全無標記和說明,絕大部份人的目光從未在這些不起眼、不甚重要的地區停下來。追問之下,才得知些部份全屬於規劃發展的「其他指定用途」中的「混合用途」。這些用途包括酒店/辦公室,亦包括從前公眾爭議日久的住宅用途。

我並非要盲目反對區內任何住宅或商業項目,商業用途和餐廳、酒吧、商舖,以至酒店和住宅,這些設施是令西九注入活力和生氣、確保人流和氣氛的重要元素,亦是西九建設和營運的資金來源之一。我不明白的是,為何如此重要的元素,可以在公眾展覽中簡化為一片空白,從略不提。西九內的住宅項目雖是由政府負責,而非西九管理局的工作範圍。唯那大片混合用途土地是明確的屬於西九文化區界內,亦關乎公眾利益,豈能輕輕帶過呢?


西九給公眾和記者看的圖, 總是只醒目地標明文藝場館、廣場和綠化帶
(紅色為第一階段發展, 紫色為第二階段)

向西九管理局的公關追問下得知,暫時所知最有可能發展為住宅和辦公室的地帶,是介乎柯士甸道西和西九林蔭大道之間的區域。這帶狀地區,和西九文化區的命脈線林蔭大道平衡,和大道另一邊的重點場館如音樂劇院隔道相望。


可笑的是,昨天西九行政總裁連納智解釋, 這些住宅會有高度限制(介乎50-100米之間),故不擔心西九會淪為豪宅項目。這個說法似乎有點謬誤。試想想,這堆低密度住宅,前面只有唔高得去邊的幾座藝術場館,景觀開揚,海景一覽無遺。不提入面可建豪華會所設施,一行出門就有整個西九做你的後花園,還可以用藝術提高個人修養和薰陶一下仔仔女女。加上高鐵和地底交通設施觸手可及。精明的香港人一定估到,樓價會有幾貴。可能連納智是澳洲人,對住宅的理解和我們不同(可能覺得棟樓起得唔高、單位唔多,就唔賣得幾多錢?),才有上述解釋吧。


總之,我覺得西九的住宅和辦公室用途部份,公眾有權知道,而西九管理局和政府,都有責任在展覽和派發的資料中向公眾標明這些土地用途,而非選擇性介紹西九項目,否則公眾只是不明不白地「被參與」了。



黃框是其他指定用途(混合用途), 紅圈為最有可能興建住宅和辦公室部份
(地圖來自西九文件, 顏色框為作者所加)

詳閱48頁的<<擬議發展圖則>>,這些魔鬼細節才無所遁形。例如第3536頁有詳列混合用途中辦公室/酒店和住宅用途的面積限制。但又有多少人會看到呢有機會不妨看看真正的規劃圖: http://www.wkcdauthority.hk/pe3/filemanager/content/proposed_development_plan_chinese.pdf

西九第三階段公眾參與活動